01
楔子
今天我刷到了一个叫做“建工爷叔”的视频,让我有点五味杂陈。说的是老人因为买上海建工的股票被套牢,还一直不舍得“割肉”,所以越套越牢。
不知道为什么大数据会给我一个平时不炒股的人推这样的视频,难道它知道上海建工是市政院的上级单位,而市政院的下属景观院还拖欠着设计费没有付我吗?
因为这个被称为“建工爷叔”的老人很可怜,像极了拿着最低工资在设计院坚守设计师,所以我今天就写写“建工爷叔”的故事!
02
与建工的渊源
这个被称为“建工爷叔”的老人,真名叫什么不知道,也许也没必要知道。
只知道现在80多岁了,上海人,年轻的时候到新疆去工作过。
01.购入股票
2013年,爷叔以约6元/股的价格买入上海建工的股票,总投资约50-60万元,目标是通过国企蓝筹股实现养老资金增值。
而彼时上海建工作为上海国资背景建筑龙头衡牛所,财务稳健且行业地位突出,具有较强市场吸引力。02.被套牢
2015年牛市期间,上海建工股价一度飙升至17元(未复权),账面浮盈近两倍,但当时爷叔没有跑了。
很不幸,后来股灾来了,股价腰斩至7.53元,随后持续阴跌,爷叔首次陷入深度套牢。
03.不断补仓
爷叔当然不甘心啦,后来采取“越跌越买”的策略希望能稀释成本。他每月从5000元养老金中抽资补仓,2024年时将成本摊薄至约4元/股。但这时的股价已跌至2.4元附近,账面亏损近40%,市值仅剩11万元(原值约60万)。
所以爷叔还是没有跑,还在坚持!老人80多岁了,牙口不好,但一直舍不得修补,就为了省下钱来买建工这只股票!
现在老人成了“网红”,就因为一直买上海建工这一只股票,还因为这么多年的持续补仓!
03
如出一辙
那“建工爷叔”与设计院坚守的设计师们有什么共同点呢?
在我看来,有三点非常的相似。
一、昔日的荣光衡牛所
其实爷叔也是挣过大钱的。在和股友聊天的时候透露:曾在一年时间里大赚过30万,那时候他的工资才400多块。
原来爷叔是在90年代初期,通过买卖股票认购证赚了钱。证券市场刚开始的时候,股票很少,要买股票必须要有认购证,一张认购证30元。爷叔就是通过倒买倒卖认购证大赚了一笔30万元的巨款,这也是他在证券市场挣到了第一桶金。
是不是和建筑行业很像,前20年也是地产最“风光”的时候,被称为“黄金时代”。很多设计师也算挣到过钱了。
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两者都算是经历过“高光时刻”的!
二、被支配的命运
爷叔购买的建工股票,第二大股东是上海国盛集团。自2015年起,通过可交换债转股、大宗交易等方式累计减持7.12亿股,套现超20亿元,持股比例从29%降至14.92%。
尤其2021-2024年间,在股价2.42-3.59元低位区间仍持续减持,被指“割肉式套现。
2025年3月国盛集团再度宣布减持计划(股价2.5元),叠加一季度亏损1.79亿、营收同比暴跌46%的公告,股价跌至2.4元历史低位,引发散户群体强烈不满。
而不少设计院现在月发当地最低工资的行为,也像极了大股东的“任性”减持。设计院的底层对于自己能月发多少,是完全没有话语权的,这种被支配的感觉可不好受!
扩展阅读:《设计院月发“2690元”,伤害性有多大?》
三、堂吉诃德式的坚守
建工爷叔越是亏损越是补仓,坚持不懈的尽头,像极了“对着风车冲锋”的堂吉诃德。
上海建工股价目前维持在2.4元左右,还面临退市风险警示,但股东户数却突破19.58万户,创历史新高。
而设计院虽然已经有很多设计师转行了,但还是有不少坚守着,期待着行业能复苏,这可能吗?
一个是执着于买上海建工股票的爷叔,另一边是设计院坚守的底层设计师,细想下来还都是“建筑概念”,这也太巧了吧!
鲁迅对于笔下的态度是: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。也许建工爷叔和设计院坚守的底层,也同样适用吧!
04
结束语
当我们在嘲笑“堂吉诃德”骑着马向着风车冲锋时,自己可能是另一个“堂吉诃德”而不自知!
爷叔,早点“割肉”吧!
和兴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