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国后,为了提升国民文化素养,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出版了四部文学著作,还定了个名“四大名著”宝利配资,然后此种说法就流传开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,各种类型的文学著作都不乏经典作品,那为何当初只挑中了这四部,而不是更多?
建国前,其实是有六大名著,深受大家喜爱。另外两部就是《儒林外史》和《聊斋志异》。尤其是前者,一经面世后,得到很高赞誉。不过为何后来这两部书,未能“入选只能被删掉”,有人抱屈为什么要删掉,但也有人会解释,说聊斋有不少“人妖恋”,小孩子看了,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。而儒林是为讽刺小说,正能量少些,也不适合。这样说似乎也是有点道理,所以只能删掉他们。中国文化界,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赋、诗歌及词的天下,直到明代,小说开始展示它的魅力。四大名著中有三部就产生于这个时代。而且这三部都有历史原型。《三国演义》的故事,由于关羽关公得到民间的爱戴,让人都忘了《三国志》这个正版故事的存在。《西游记》则是将大唐高僧玄奘去天竺国取经的故事,赋予神话色彩。而《水浒》是将历史上36人造反的故事扩编成108位梁山好汉。
展开剩余74%当这三本书陆续面世后,社会上就逐渐流传开一种说法,明朝有几本奇书。可见这几本书在当时就得到普遍认可。当然会有人对此表示不满,时代都这么进步了,怎么还能再用古人的“判断”?那就谈谈这三部名著的“优点”。它们都是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,或者一段历史。我们为何要读名著?只是看故事么?其实,我们是从这个故事中,去读一个社会的民风民俗、社会生态环境,而这些不光光是让我们了解一个时代,更多是要从中学会如何“为人处世”。
就说《三国演义》宝利配资,作者着笔最多的就是关公,他让大家看到了一位英雄人物所需具备的“素养”,就是“忠义”二字,当然关公也有自己的致命缺陷。有人也会反驳,这是封建王朝所强调的,现在不适用了。那为何现在还会有很多商家都奉关公为守护神?做人讲究“信义”应是一条基本底线,这个不论在古时还是现在,从来没有变过。
《红楼梦》的文学地位,应是说很难有人撼动。它的面世,直接让当时其它的作品站于身后。从这部名著中,看到了什么?人间百态。看似在“谈金说玉”,其实从世俗小人写到到达官贵人,他们一个个都摆脱不了那个时代给他们的“定义”。若想富贵,就要去读书考个功名。
这四部小说,其实已经囊括了小说的所有体裁,言情、玄幻、战神等。它们能并列站一处,在于它们同时满足故事情节紧凑,人物鲜明,主题突出。最重要的一点是,善恶分明。关于《儒林外史》,大家最熟悉的应是那个“范进”,岳父将女儿嫁于他,就是押宝他将来能做官,后来果然中了,连官老爷都来巴结。多现实的故事。这部小说,基本都是这种通过“写实”手法,来描述一个社会的真实情况。而《聊斋志异》主角就是各种鬼怪,同样写出了社会和官场的种种不是。
这些不适合小孩子读么?其实,只要是好书,都可以看,而且看得杂些,反而会加深、拓宽自己的思考维度。这两部书所述的一些道理,其实在那四部中都有体现。若是过于强调某个主题,反倒会拘了读者的思维。这两部书为何在建国后没有得到入选为名著,也许不是由于其内容,而是相较于那四部,它们少了些引导人们如何正面思考。
其实不管是六大名著还是四大名著,读名著就是要让人在文字中明白事理。就像《水浒》中的“武松打虎”,为何会脍炙人口?而且它还是很多地方评书的热门曲目。武松打的仅仅是个老虎么?它只是用一个好汉的故事来说了一个做人的简单道理。
你们认为该删掉吗?欢迎评论区讨论宝利配资。
发布于:天津市和兴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